服务热线:400-123-4567
当前位置: 首页 > 欧洲杯新闻 > 公司新闻

分区管控如何分怎么管?

时间:2024-06-02 11:07:04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分区管控如何分怎么管?

  打开相关App,输入几个选项,几秒钟就可以得到一份研判结果,根据结果可及时调整规划项目选址等,避免前期无效投入。如今,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已在各地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一个便捷可靠的智能化管理工具。

  “退回几年前,都不敢想会有这么便利的工具。”采访中,参与《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起草的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研究所副所长、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研究中心主任于雷十分感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历经8年,实现了由地方实践到中央制度的飞跃。随着《意见》印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发展进入新阶段。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将生态环境管理要求系统化、集成化、空间化,为发展提供‘绿色’支撑。”于雷表示,通过“单元+清单+平台”,服务政府部门在规划编制、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审批中科学决策,指导企业通过自主查询,主动规避违规风险,同时支撑重大项目在满足生态环境准入要求的前提下,快速通过审查审批。

  在广州市番禺区,某地块原规划建设金属部件生产项目,相关部门在规划过程中分析发现,该地块位于大气受体敏感区内,且邻近学校、小区等敏感点,所在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明确“不得使用高挥发性溶剂型油墨、涂料、清洗剂、胶黏剂等原辅材料”“禁止在学校周边新建、改建、扩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

  为此,当地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将地块规划调整为“主要承担设计研发、金属部件产品展示和接待办公环节,不从事生产,不产生噪声、废气等污染物”,避免了规划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充分衔接区域发展与保护实际,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首要的一点,就是厘清各区域保护的需求。”于雷告诉记者,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是基于生态环境区域特征,以环境要素分区成果为基础,衔接行政边界,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功能、污染物排放及环境承载能力等划定的。

  目前,全国共划分4万余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这些管控单元分为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三类。

  具体来看,优先保护单元是一个集合,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将该保护的区域划出来。优先保护单元完整利用生态保护红线成果,叠加红线以外法律法规明确要求保护的其他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一类区等。优先保护单元覆盖了全国67%的森林和72%的草原生态系统,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格局匹配,实施严格保护。

  把发展同保护矛盾突出的区域识别出来,确定出的是重点管控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包括环境质量改善压力大、资源能源消耗强度高、污染物排放集中、生态破坏突出、环境风险高的区域,一般以人口密集区、工业聚集区和环境质量超标区域为主,覆盖了全国总人口规模的77%和GDP总量的86.7%,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格局一致,实施针对性的重点管控。

  除了优先保护单元和重点管控单元,剩下的其他区域,就是一般管控单元。一般管控单元是开发强度较低、环境质量相对较好的区域,实施一般管控,也为未来发展留出空间。

  “在单元划分上,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尺度与生态环境区域性、流域性自然特征和污染物传输特征相匹配,根据地方管理需求,宜粗则粗、宜细则细。”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区域评估部首席专家姜昀向《环境经济》介绍,优先保护单元平均面积338平方公里,重点管控单元平均面积85平方公里,其中长三角地区重点管控单元精度最高,平均面积10平方公里左右。

  于雷认为,在推动一体化保护上,一方面要聚焦解决不同地区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因地制宜将更多要素管控要求纳入分区管控单元,如噪声、地下水、固废等;另一方面要加强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明确区域流域海域管控单元划定和清单编制总体要求,为各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应用和调整更新提供指引,加强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治理。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的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利片核心区,白头叶猴在觅食嬉戏。

  确定了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后,《意见》要求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因地制宜实施“一单元一策略”的精细化管理。也就是说,不搞“一刀切”,在管控单元里,能建设什么项目、不能建设什么项目,都要按照清单进行管理。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是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的重要出口和管理手段。通过将散落在各要素、各部门的生态环境管理要求,融入“一张图”,落到“一清单”,因地制宜实施精细化管理。

  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祝秀莲在接受《环境经济》采访时表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是以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为最小空间单位,立足于适度开发、集约开发、协调开发,针对功能定位、开发强度、发展潜力、要素属性等区域特征和单元特点,聚焦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落实到全省、全市、重点区域流域海域、三类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形成的多层级、精细化准入要求,是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支撑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等综合决策的主要抓手。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协调性三大特点。一是系统集成各层级、各部门、各要素生态环境管理要求,形成一个集综合性环境管理要求于一体的政策工具;二是聚焦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针对性提出精细化管理策略;三是加强不同管理要求的有机整合和统一协调,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祝秀莲表示,清单编制有助于服务招商引资科学决策,指导企业主动对标,支撑项目精准快速落地,为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环境源头治理提供便捷平台,持续提升服务效能,真正发挥生态环境导向作用。

  《意见》对三类管控单元清单分别作出规定。其中,优先保护单元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功能维护,重点管控单元要针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强化污染物排放管控和环境风险防控,其他区域要保持生态环境质量基本稳定。

  于雷认为,根据空间尺度不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提出有针对性的准入管控要求,实现了国家宏观战略目标和管控政策的逐级分解和落地细化,通过整合各要素、各领域、各部门生态环境相关管理要求,为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便捷可靠的管理工具和参考手册,科学指导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例如,厦门市集美区深青小学在选址过程中,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比对发现,其作为重要的环境敏感目标,原选址与周边工业企业相距较近,存在显著环境制约,最终另行选址,有效避免了潜在环境风险。近年来,福建厦门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应用,深化部门协同协作,指导近万个项目进行布局优化或调整工艺,避免投资损失近8亿元。

  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多样的现实,于雷认为,“实现优先单元更好保护、重点单元更好开发、一般单元留白”是终极目标。

  “未来要聚焦解决不同区域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在依法依规、精准适用、持续稳定的基础上,针对优先、重点、一般管控单元差异化特征,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系统性、针对性、协调性。此外,对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压力大、问题和风险突出的地方,要制定更为精准的管控要求。”于雷说。

  在重庆,一新建酸性废水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选址时,企业在重庆“建设项目选线选址环境准入自助查询系统”App中输入项目信息后,研判出拟建地址不符合“禁止布局排放重金属”的管控要求,企业及时调整了项目选址,避免前期无效投入。

  如今,重庆实现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数字化管理。查询App入驻“渝快办”,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免费为全市招商引资建设单位在项目引进、环境准入、选线选址时提供自助研判服务,助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

  管控单元是基础,准入清单是手段,信息平台则是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发挥作用的重要支撑。《意见》要求,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建设。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依法依规设置公共查阅权限,方便企业分析项目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的符合性,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数字化的力量正在显现。如今,多个省份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开放了查询服务,实现环境准入一键查询,服务于招商引资源头决策、企业自主研判。

  据了解,全国已有上海、浙江、广东、海南、重庆等省(市)开发了移动端App。其中,重庆市App自2022年6月上线至今,“拟建项目研判”和“禁止类研判”功能使用次数分别达1万余次和4万余次;浙江App自2021年11月正式上线至今,用户注册量上万人,点击量超过33万次。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数字化信息平台通过“一图查询”“一键评估”等功能,实现了管控要求“一图尽览”“一表尽查”。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国家和省级两级信息平台,实现了两级系统的数据交互。

  从目前建设情况来看,国家平台具备数据管理、成果查询、统计分析、线索筛查等功能,实现全国“一张图”管理。地方平台主要为市场主体、管理部门、相关机构、社会公众提供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智能研判、辅助决策等服务,提升生态环境管理与服务效能。

  据祝秀莲介绍,国家平台已与全国建设项目环评统一申报与审批系统互联互通,支撑完成了全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编制成果和动态更新成果的在线汇交、备案办理,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符合性的核实核验,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线索筛查等多类任务。

  对于平台未来发展,姜昀表示,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规范平台建设,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相关技术规范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共享,逐步实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与环评、排污许可、监测、执法、生态保护监管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不断提升平台智能化水平,完善在线政务服务和智慧决策功能,探索开展智能分析研判、智能业务协同、智能预报预警等功能。

  “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与其他业务系统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推动成果共享共用,同时,要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完善信息平台功能,拓展应用场景,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智慧决策作用。”于雷说。

  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态环境管理手段,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对于《意见》中未来目标实现,如何把握好一些关键技术路线?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不是简单的现有政策、措施、文件的整理和归集,而是要破解单要素、行政分割等难以解决的战略性、系统性生态环境问题,完善从宏观环境战略目标到微观项目准入的环境管理链条和体系,为后续的环境管理提供指导和依据。”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李王锋接受《环境经济》采访时表示。

  李王锋从事战略环境评价研究等工作已有多年,他认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关键要求是基于生态环境“输入响应”关系,深化开发建设活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环境准入和管控要求之间的技术逻辑,提出空间化、精细化、针对性的区域、流域、单元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准入要求。

  换句话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未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但并不是包打天下、无所不能的终极管理手段。

  李王锋表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衔接各类环境要素分区管理制度,要衔接环评和排污许可制度,而不是替代这些制度;其核心在于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划环评—项目环评与排污许可全链条的源头预防制度体系。

  下一步,《意见》提出了2025年制度基本建立、2035年制度全面建立的建设目标。采访中,多位专家聚焦技术、法规、监管、责任、应用、保障六个方面,为持续推动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提出了建议。

  一是完善技术标准。以技术指南总纲标准为牵引,推动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1+N”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制度规范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是强化法律支撑。推动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纳入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制修订,适时推动专项立法。

  三是加强监督管理。通过日常监管、跟踪评估、考核评价等方式,建立从对象到内容全方面、从日常到定期全时段、从监督到考评全流程的监管体系,确保制度有效落实。

  四是压实各方责任。明确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在推动制度实施中的职责分工,形成“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约束有效”的责任架构。

  五是强化实施应用。基于理论研究和地方实践,形成面向现状与未来、适应不同区域特点、满足多用户需求的应用范式。

  六是建立保障机制,从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全民行动等方面,为制度实施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支撑保障。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未来重点是解决好宏观指导性与微观精细化‘两难’、弹性引导与刚性约束结合、科学预测的不确定性与行政决策的严肃性并存的技术和管理体系。”李王锋表示,通过制度化的管理链条完善,明确管理边界,与其他环境管理制度共同实现科学化、精准化的环境治理目标。


标签:环境工程

【产品推荐】